emc全站官网 emc全站官网

王宜委员:说说餐桌上的“品育教育”

来源:emc全站官网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9-07 18:51:52

  中国汉字“品”由三个“口”字组成,笔者将其称之为三“口”之育。一口育德,即文化教育、智力开发;二口育养,即物质养育、心灵益智;三口育健,即身体健康、心理健康。

  品育,是将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通过日常生活,以劳动教育的形式完成。具体来说,就是在日常衣食住行中融入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元素,以浸入式学习方式,加深孩子对中华民间传统文化思想和风俗习惯的理解与热爱,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,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。

  “幼年养性、童蒙养正、少年养志、成年养德。”童心天真无邪,记忆力超强,模仿思维敏捷。幼时入脑所记的事物可铭记一生。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,应该从小给孩子树立养成良好生活方式的理念,关注孩子的健康。

  1948年,世界卫生组织(WHO)在《》中指出:“健康乃是一种在躯体、心理、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,而不单单是没有疾病和身体不虚弱。”培养身体、心理、社会性发展良好的孩子,是家庭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。现代社会家长素质普遍提高,具备一定营养知识,可以在孩子不同年龄段保证足够的营养,基本能保证孩子有健康的体魄。当然也有的孩子由于营养过剩、缺乏运动等原因,出现运动素质下降、肥胖等问题,需要科学引导。要让孩子多参与家庭劳动,在动手动脑中达到育养的肢体、大脑、能量的三调整,融入文化品德的培育,进而达到体与心双向的协调平衡。

  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教育的基础功能是传承食物的生产、饮食生活技能、知识、经验,这些都能够最终靠平时的一餐一饭由家长传递给孩子,养成健康习惯。

  例如,中国传统饮食观念可以概括为“食医合一、适口者珍、和”。“食医合一”的食疗方法是人类最古老的治病强身之术,是中国饮食思想的重要原则。“适口者珍”是指食物只要是人体需要的就是好的,不应有过分的需求,即“适口”。“和”的观念即饮食平衡,包括合理杂食,四季五味,以饮食调节人体阴阳动态平衡。此外,很多民俗谚语也发挥着教化育人的功能。如“食不言寝不语”“病从口入,祸从口出”在教化人们注重饮食卫生和个人修养,“食多伤身,气大伤神”“食不过饱,饮不过量”劝诫大众饮食要节制

  日常生活离不开三餐,一个人的品格、修养、家风也可以在餐桌上反映出来。因此,日常饮食场景是德性培养的重要载体,“餐桌”也是最好的“课堂”。

  都说“家的味道就是妈妈的味道”,食物是母亲与孩子之间独特的链接,母亲把爱放在了精心准备的饭菜里,吃饭本身就是“爱与被爱”的交流,孩子在餐饭间首先感受、学习到的就是爱。

  “团座和食”是另外一种共同生活的亲属传递情感的方式,年长者坐上座,长者先动筷晚辈才可以吃,夹菜、盛饭要守规矩饭桌上大家通常会讨论身边的事情,如何正确地处理各种矛盾共同生活的亲属在餐饭间领悟义、慈、礼、恭、孝等精神观念。

  不同季节或节日,餐桌上会出现不同的菜肴,每种食材都有自己的故事,孩子可以参与食物的制作与准备,通过参与理解食物背后的文化内涵。如果有客人到来,让孩子协助摆放饭菜,主动为客人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,在饮食中享受分享美食的快乐,食物的味道与亲情、友情的滋味融为一体。

  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教育,还包括教化人心、敦厚习俗、促进文明饮食生活,其中有不少是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的。

  中国古代常以家训的方式对共同生活的亲属做饮食、礼数、德性等教育。苏洵《安乐铭》云:“衣食酌量时度,调养不饱不温。休餐生冷甜辣,莫佩珠宝金银。能食教用右手,能言戒使娇音。客到用心恭敬,大小坐次分明。若赴大会筵席,牢系帽带衣襟。”明末清初朱柏庐的《朱子家训》有: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”《论语乡党》云:“乡人饮酒,杖者出,斯出矣。”即乡人酒食后,拄拐杖的老人先离席,晚辈才能离开,这是传统伦理中的“长幼有序”的家庭饮食礼仪。孟浩然《过故人庄》“故人具鸡黍,邀我至田家。”杀鸡宴客表现出盛情好客的民风,这是亲友聚会饮食礼仪之一。赴宴时的着装、仪态、坐席、礼让、退席等环节,都在处理宾主、尊卑、长幼等的关系,是社会伦理饮食礼仪。

  “大手”的家长是“小手”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。大手牵小手的家庭健康教育,是以亲子关系为核心,家长通过言传身教、生活实践,创造良好家庭氛围,培养子女具有健康体魄、健全人格。笔者基于传播中医药文化进校园、上餐桌的实践,建议重视家庭饮食文化的“品育教育”,呵护娃娃健康。

  “家风”是家庭中一代代人沿袭下来的思想、心理和行为模式,是家庭文化对共同生活的亲属的浸润。家长要以各种方式营造家庭氛围,树立优良家风,做好家庭资源与管理,从自身生活水平出发,提高文化素养,学习创新饮食文化教育技术方法。孩子是从家庭内部关系学习建立外部关系的,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平等、尊重、信任、宽容等积极情绪,有助于他在个人和集体之间建立和谐、有序的关系。

  家庭教育不只是每个家庭的“小事”,更是社会共同参与的“大事”。笔者呼吁,建立家庭教育支援团队。在有条件的前提下,以社区为单位成立支援团队,吸纳有育儿经验的志愿者、教师、保健室、临床心理师等,为个别需要帮助的家庭提供社会支持。以宣传、调研、家访等形式切实解决家长和学校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。

  成功的家庭,必有正确的教育观。家长首先要从自己做起,提高素养,学习更多健康知识、教育方法,为小家庭创造更好的前途命运。跟着社会治理的加强完善,社会组织将为家庭教育助力。4亿多户“小家”,结成了中国这个“大家”,国家的繁荣发展,每个家庭不仅是受益者,更应责无旁贷作出应有的贡献。

  小手拉大手,孩子有品行、有文化、有知识,对于家庭的教育也会起到先行的引导和监督作用,从而更有效地督促父母、长辈优化生活方式,助力家人健康,家庭健康永长久。